左图为2011年全球经济奖得主合影。左三为诸立力,左一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左五为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
右图为全球经济奖奖章正面。
6月19日,德国北部知名港口城市基尔市政厅的大厅内坐满了来自当地和世界各地的政界、学界和商界名流,参加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举行的全球经济奖颁奖典礼。中国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诸立力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和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获奖。这是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斯诺厄在致颁奖词时说,诸立力是市场的先驱者,在投资者和市场之间、在政府与政府之间、在各种文化之间和各个大陆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他在介绍诸立力的各项投资活动时特别指出,诸立力在市场的开放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诸立力195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早年留学英国,1988年在香港创立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在内地投资100多家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诸立力就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直接投资”理念,199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担任会籍委员会主席及上市委员会副主席期间,倡议引入优质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成功地推动了国企在香港发行H股业务的发展。他还利用其担任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会理事等国际社会职务,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他还在剑桥、牛津、哈佛、耶鲁及伦敦大学等西方知名学府担任校董或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中国与西方的教育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努力。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是一所全球知名的世界级经济研究智库,从2005年开始颁发全球经济奖,其奖励对象是以远见卓识为世界开放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并特别关注社会公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诺基亚前首席执行官奥利拉、保时捷前首席执行官魏德金、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等人先后获得此奖。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德国石荷州州长卡斯滕森、德国联邦议会议员和石荷州议会议员代表等政界、学界和商界代表30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后,诸立力先生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
《国际金融报》:请您谈谈获奖后的心情。
诸立力:我作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华人,非常高兴。我认为,获奖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已举足轻重。
《国际金融报》:您认为您个人的哪些努力得到了认可?
诸立力:这可能包括我们集团的投资业务,也包括我对教育、文化和国际交流的重视。我不仅参加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会,在国际商会任职,而且也担任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及伦敦大学的校董或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国际金融报》:您为中国参加达沃斯论坛和主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做了很多工作,能否详细谈一谈?
诸立力:我担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会理事,还兼企业领袖委员会的副主席。10年前,我提出由中国主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得到了论坛主席施瓦布和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的支持,我并提议夏季达沃斯论坛永远设在中国。当时,一些亚洲国家的心理还不平衡,但我强调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还是说服了他们。
《国际金融报》: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的最新投资项目是什么?
诸立力:我们与全日空合作,在日本成立了首家经济型航空公司,取名“Peach”,中文名还没正式确定,可能会叫“鸿图”。这是第一家外资在日本参与的航空公司,也是按日本法律获得的最高限股份,即33%的股份。计划今年11月空客320将到位,明年2月首航,运营路线是大阪到札幌、福冈、首尔等地,将在日本创造1000个工作岗位,下一步业务开展到中国,也借此促进中日民间交往,对双边关系发挥作用。为此项目已投入6500万美元。
《国际金融报》:您能否再介绍一下国企在香港当初上市的情况?
诸立力:1991年我第一个到北京代表香港联合交易所提出优质国企在香港上市,得到有关部门支持。经过两年多研究,1993年,有6家国企在香港发行“H”股。这些年,国企在香港上市的情况非常好,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比较成熟。我认为,国企上市是100多年来最大的创新,而我很高兴是这一创新的发起人。
《国际金融报》:你们在内地的投资情况如何?
诸立力:我们在内地有130多个项目,遍布40多个城市,我们投资的对象当初都是中小企业,现在其中很多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近几年,我们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设立了多个平台,在中国香港、中东、海湾地区和欧美都有。我认为,中国内地企业不一定要收购、合并外国企业,因为这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但可以以参股的形式,打开销售、技术网络。
《国际金融报》:您在外国名校任职,发挥什么作用?
诸立力:我在伦敦大学任校董,是第一个非英国居民担任校董。在牛津、剑桥、耶鲁等大学,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是利用这些职务鼓励他们增加对华交往。
《国际金融报》:去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您的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英基金,具体情况如何?
诸立力:此前我们投资了5000万英镑,主要是参股英国的中小企业,协助它们在中国发展。所以,去年11月成立中英基金,总额5亿美元,我们投资了1亿。这次颁奖典礼期间,也有不少德国与会者希望成立类似的中德基金,主要是希望降低德国中小企业到中国投资的风险。
《国际金融报》:您还有什么打算?
诸立力:我认为,中国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要非常珍视。我希望今后对中国与国际的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