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各种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短缺,中国制造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只有找到基于高成本基础上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中国制造才能继续生存和延续。因此, 选择什么空间进行升级、如何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广大的制造型企业不得不思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期专题《改写中国制造的定义》就是想沿着技术、品牌、跨界、供应链整合4个方向,探索升级途径。
请看《改写中国制造的定义 》
迫于家电连锁卖场的利润挤压,格力空调自建渠道。无奈之举竟成了行业内独特的渠道模式,强有力的终端控制保证了格力较高的利润率。但随着家电连锁企业的扩张,原本建立在三四线城市的格力专卖店也面临压力,同时在一线城市的弱势市场如何拓展渠道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格力空调对渠道的控制能否成为行业内模仿的榜样?是否已经渡过了它的“黄金期”,家电制造企业如何能通过供应链上的作为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请看《格力自建渠道掌控终端市场》
本行业市场空间有限时,很多企业都会想到去跨界经营。“跨界”怎么跨,跨到哪儿?是投资毫无业务相关的高利润行业,还是在供应链上下游找寻“共同点”?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选择。拿中药制造行业来说,生产“药酒”等保健类商品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跨界”,只是产品功能性开发的结果。而涉足化妆品等日化行业成为这些药企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共同选择。在品牌堆积如山,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日化行业,药企能否杀出一条血路,如愿赚到钱?在共同的目标市场中,如何撬动原有强势品牌的地位,同时打败竞争对手?
请看《同仁堂跨界“药妆”》
15年,中航三鑫从一个年产值1300 万元的小玻璃加工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年产值23 亿的上市公司。从幕墙工程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特玻业务,技术、资金、人才对于中航三鑫都是一道道坎。他们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市场机会,实现向特玻产业链的成功转型?
请看《中航三鑫:崛起中的特玻新贵》
身处一个完全市场竞争的产业、一个外资大牌汹涌而入的行业,上海家化在一度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着品牌的成功经营,借助旗下佰草集、六神等品牌的集体发力,在日化行业实现了突围,完成了企业升级。他们在品牌方面的成功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请看《家化腾飞 功在品牌》
延伸讨论一:“中国元素”是“中国品牌”的最好注脚吗?
除了上海家化与同仁堂化妆品,云南白药牙膏、创口贴也采用了打传统文化牌的方式取得了高端市场的成功。亲爱的用户,您认为,中国企业在从制造转向打造自有品牌的过程中,突出中国元素,打传统文化牌是否是最有效的方式呢?您的企业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呢?
延伸讨论二:家电企业,自建渠道好还是依靠销售商终端好?
格力自建渠道就不受制于国美终端的限制。俗话说,行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对于并不擅长渠道运作的企业来说,与专业的渠道商去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们而言,制造型的企业,到底是自建区渠道好还是依靠销售商的终端好呢?
延伸讨论三:药企跨界药妆,是跟风还是必要?
中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将战火烧至化妆品,而且都打“药妆”牌,但至今没有一家具有相当的品牌和市场,药企跨界药妆,是跟风还是必要?能否免于“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