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摄
也许因为童年时的艰难生活,也许因为职业生涯经历波折,也许因为天生的慧根,马庆泉对佛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每天会拿出一点时间研究生命科学与禅修。从2001年5月开始,他每天坚持背诵《金刚经》,多年来没有间断。另外,他还发心读诵了《妙法莲花经》、《楞严经》、《心地观经》、《普贤行愿品》等佛典。
“我如一颗子弹
穿越十六年战斗岁月”
人生如白马过隙。已宣布退休离任的前广发基金董事长马庆泉坐在办公室,回味着年少时看过的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这句诗,“小时候以为这是夸张。现在回过头看,60多年的岁月,真的就像一颗子弹那么快地飞过去了”。
马庆泉是中国证券经营机构的第一代掌舵者,基金业的一名老兵。1993年,马庆泉走进了初创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先后担任广发证券(000776)(000776,股吧)副总经理、总经理,1998年底参与筹建嘉实基金并担任董事长,2000年初出任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后任副会长。2005年,到广发基金公司工作,任董事长。
走出象牙塔
1949年出生于河南的马庆泉,与共和国同龄,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经历了中国社会跌宕起伏、变化剧烈的60年。
马庆泉早年经历,是一个自强不息年轻人的寻常故事。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奶奶双目失明、哥哥智力残障、妹妹患脑瘫,全家就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从小学到高中,每学期开学,父亲都会到学校申请免交学费。靠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靠好心人的帮助,他才得以读完高中。
高中毕业,文革中大学停止招生,他走进工厂当上一名车工。1973年,高校恢复招生,家境贫寒、没有任何背景的马庆泉,经过诸多周折,走进了大学校园。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继续读书,直到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分配到中央党校,任经济学教员,后来评定了教授职称。
上世纪80及9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潮非常活跃,在北京读书和工作的马庆泉,对从南到北的改革开放之风感受甚深,不再安于呆在学校。“客观上我也不适合当老师,讲过一遍的东西我就不喜欢再讲,在学校时乐于当研究员,写自己的东西。另外,也有经济困难的压力。”
1991年,马庆泉曾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亲历了苏联解体后的休克式疗法。“在前苏联,完全没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概念,真觉得计划经济是走到头了。我回来后准备写一本关于俄罗期私有化的书,没有出版社接手。”1990年马庆泉去过日本,把前苏联的经济体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作个比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自明。
马庆泉终于走出了象牙塔,加入了当年浩浩荡荡的“下海”队伍。导师、同事都挺意外,“他们都说小马是做学问的料,下海可惜了,也不知道行不行啊。我原来的确特别怯场,到公司以后才慢慢锻炼得好一些”。
1993年4月,马庆泉致电他的朋友陈云贤,陈博士当时正在创办广发证券。“陈博士让我过来,坐飞机过来,我那时哪有钱坐飞机啊,陈博士说,公司给报销机票。” 因为一开始没有安排住的地方,马庆泉在陈云贤家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广发证券一开始是广东发展银行的证券营业部。5月初为企业发行股票,那时招股书的编制也没有个规范,是我们像写报告一样编的,印象蛮深。那年秋天的天津会议,上面才出台了一个招股书的格式范本”。后来的工作经历,就是在证券市场和行业协会工作,直到2005年再度出任广发基金董事长。
回忆起18年前第一次南下的经历,“当时,我在办公室工作,在办公室生活,一张长沙发就是我的床铺,过了两三年,我才有了宿舍。那时是充满了改革和创业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