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1949年,中国纸业的年产量仅22.8万吨;2008年,中国纸业年产量达到7980万吨,成为世界第2大产纸国。从一个依赖进口的国家到世界数一数二的造纸大国,这其中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从1949年到1999年50年间,中国纸业从年产量不足30万吨发展到近3000万吨。但行业真正发生巨变的是近10年。
从一枝独秀到群雄并起
由于数据不全,2000年中国纸业十强榜只列了8席。事实上,另外两个席位很可能归属华泰集团和APP的金华盛纸业。对APP来说,2000年是一个值得自豪的一年。那年,APP在中国年产量达190万吨,即使拆散成单独的工厂参评,旗下企业在十强中也占据3席。2000年,APP是中国纸业的巨无霸。因为它的产量几乎是第2名到第9名的总和,是第2名晨鸣纸业的4倍多!那一年,纸业界惊呼:航空母舰来了!
时光飞逝,到2008年,中国纸业十强榜中,APP虽然以600万吨的产量仍居第1位,但与第2名的差距已经缩小到1.35倍。2008年的纸业十强出现了3个新面孔——玖龙、理文和博汇。玖龙的产量超过晨鸣,跃居榜眼。2000年曾占据第8位的红塔仁恒,在2008年的纸业十强中已没了踪影,甚至连前30名都没挤进。
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中国纸业的前十名中,除了红塔仁恒掉队以外,其它老牌企业依然发展势头强劲。此前APP一枝独秀,而后群雄并起。
从“武大郎选秀”到领军行业
在2000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拥有1万多家造纸企业,但最大的规模是年产17万吨,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造纸企业差了好几个数量级。难怪乎,当APP申请建设200万吨级的金东纸业时,政府审批部门会抱怨申请书写得太粗心了,产量居然多写了个零!的确,当时的20万吨已是中国纸业的最大了。
2000年,随着金东纸业的投产,中国纸业“老大”的产量猛增了不少,似乎中国纸业一下子上了个台阶。但事实上,在十强中,更多的是一、二十万吨的企业。这在国际上只是入门级水平,根本谈不上“强”。十强更多的是“武大郎选秀”。
到了2008年,十强的最小产量达到74万吨,比2000年当时第2名的晨鸣的46.9万吨还高;平均产量更是提高到了228.2万吨,是2000年40万吨的5.7倍,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中国纸业的平均水平。从十强占中国纸业总产量的份额来看,从2000年的13.1%增长到2008年的28.6%,增长幅度超过118%。可见,无论从增长速度,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如今的纸业十强已不是昨日的“武大郎选秀”,而真正是“领军中国纸业”。
虽然,从产量上看,APP对其余十强企业的领先优势已大大缩小。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要用“惊人”来形容。晨鸣从2000年到2008年的增幅是555%,玖龙达到2000%以上的增幅。事实上,APP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其产量从2000年的19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00万吨(不含加工等产量),增幅达到216%,高于同期中国纸业产量增幅平均水平。
从10年后的今天来看,中国纸业、特别是纸业十强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中国纸业逐步摆脱“小、散、差、低、脏”的不良局面,向规模化、优质化、环保化方向转型,使中国纸业逐渐转向健康发展。在此,中国纸业应该感谢APP,正是APP在十多年前的长远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