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推荐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书法艺术,文化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9  浏览次数:4566
核心提示:  提起中国,更多人想起的是长城,却很少有人提起书法。笔走游龙或成书法,或成山水画卷,在五千年延续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目光通常都在墨水点染的书籍与画卷中,往往忽略了承载他们的载体。纸,作为中华民族为人
  提起中国,更多人想起的是长城,却很少有人提起书法。

笔走游龙或成书法,或成山水画卷,在五千年延续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目光通常都在墨水点染的书籍与画卷中,往往忽略了承载他们的载体。纸,作为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重大发明,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纸中,宣纸是普通、金贵、也是受欢迎的一种。 
 
  安徽宣纸因“宣城”而得名,名起于盛唐,成型于明初,自诞生以来便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它薄似蝉翼洁如雪,抖似轻绸不可闻。宣纸由宣城泾县的青檀嫩皮混合河谷平原的沙田稻草制成,再以乌溪之水调和,所取原料都是常见的。在文人的书房里,书库的典籍中,宣纸因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挫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成了首选的艺术文字载体。 
 
  一张薄纸,取材不过水、草、木,却偏偏“娇贵”得很。只有泾县的青檀、河谷的稻草配以乌溪的水,才能制造出一流的宣纸。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经将青檀种子带回国内培育制纸,可做出来的“和纸”远不如宣纸精妙细腻,可以说宣纸是天时地利的产物,并不能轻易复制。 
 
  除却原料的地域性,宣纸的制作工艺也繁而严谨,通过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历经四季三百多天后才能被送上文人墨客的书桌。从伐木采草到宣纸出炉,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完美,不得有丝毫懈怠。 
 
  纸张成型始于捞纸,捞纸师傅二人合力,将水与竹帘筛出节奏,侧耳倾听纸浆与水的声音。当水离竹帘而下,仅留一层细细的纸浆均匀附着在竹帘上时,宣纸便已经初具形貌了。 
 
  当成型的纸浆被压实去水之后,晒纸工人便接过大旗,将纸小心翼翼地放在烘焙面上。宣纸的晾晒需要借助太阳,而如今,只需要事宜温度的烘焙面,便可以不分天气节气来制作宣纸。晒纸工一刷一刷将湿薄的宣纸固定,用粗糙的大手细心地挥舞着毛刷,如舞剑般去除纸张里的气泡、褶皱却不留一点痕迹。 
 
  大自然馈赠了泾县草、木、水,又得匠人们巧心制作,这一张薄纸中所蕴含的却是天、地、人三重精神。 但是,好物总会引来觊觎,宣纸虽然低调、内敛,却也逃脱不了被“山寨”的命运。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冒牌的“宣纸”,以劣质的草木浆水为原料,再加上荧光剂、漂白剂,求量贪多、易损易破,对人体也有极大的危害。宣纸在众多劣质纸中也面临着生存的窘境。 
 
  除却劣质商品的挤压,传统工艺的流失也消耗着宣纸的寿命。泾县曹家几代做纸,如今也难觅传承人,而那些熟练的捞纸工、晒职工普遍也是40~50岁,再过不久,他们或许就不能再以精准的手感制造出巧夺天工的宣纸。 
 
  宣纸素有“千寿纸”之称,它虽是草木纤维织就,却可以历经时间洗礼而不腐。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能再见这白绸似的宣纸呢?古老的文房四宝是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工具,可是如今他们却渐渐体力不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乌溪的水还将继续流淌,溪边的青檀也郁郁葱葱高大挺拔,河谷的沙田稻草春风吹又生。但宣纸还有多少时间能“活着”呢?机械工业下的“宣纸”只顾眼前行乐,不久便会身躯腐烂成为废纸,而传统宣纸则可日久弥坚千年不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