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100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就是安徽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周东红说,30年来,他忠诚于宣纸事业,用行动践行着人生梦想。2017年2月,周东红荣登“中国好人榜”。
捞纸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站在捞纸槽外,不停地做重复性的肢体屈伸动作,类似的动作从早到晚,不得间断。因为,水槽中的纸浆不等人,“娇气”的纸浆错过佳时间,便会沉淀、变质。苦的还不是身体关节的疼痛,到了夏天才是大伙难耐的时候。温度高达40多度的捞纸作坊中,没有任何空调设备,双手浸泡在混合野猕猴桃汁液的纸浆中,手部霉烂成了夏天的“主旋律”。 “每年从6月份到9月份,老周的手没一块好皮。”周东红的妻子张晓霞说,丈夫的手从指间一直烂到手腕,严重时甚至能看到红兮兮的肉中的白骨。
在很多人眼里,过了夏天也许捞纸的工作环境会有点改善。“冬天他的手红肿得像包子,还流脓。”张晓霞没好气地抱怨,“就因为这双手,女儿从小到大我都不敢让他抱,生怕细菌传染给孩子。” “不管是烂手,还是冻疮手,都必须下水。”周东红斩钉截铁地说,遇到零度以下的糟糕天气,还必须先用锤子把纸槽中的冰块砸开再下手,为的就是不让捞纸手感“生疏”。在周东红同事看来,“吃大苦、耐大劳”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在公司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周东红每一次都不辱使命。他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地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他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如今,公司又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师傅”周东红当仁不让地成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正带领小组继续攻克宣纸行业中险关、难关,创造新的“纸上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