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顽强生存了快二十年的万圣书园,也许已经是个传奇,可它的老板刘苏里却说,他期待阅读、图书、知识生产变革性那天的到来,也许他太了解图书是门什么生意,太了解这门生意的寿命还有几天,以及他对新知识生产方式的宽容。
万圣书园图书品种的专业性一直为读者所称道
都说书店的未来没希望了,您怎么看同行在未来几年的生存状态?
刘苏里:未来几年会比较艰苦。我在2006年就预测,在那年之后,八到十五年左右,要看独立书店能否挺过这个阶段。挺过去,你的黄金时代就来了,但多数会死在这个路上。2006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年,比我预测短的时间只有三年,取中位数大概是2018年左右。我去年到现在,有两到三次,在不同国家遇到跟书店相关的人,他们也都做出了一些预测,他们对书店命运所做预测的决定性一年都惊人地一致是2018年。有人也问我,为什么预测是2018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计算,但在我内心是有计算的。未来卖纸质书的书店,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网络的,它们的解体一定是因为新型出版的出现。我们所说的2018年,也并不是说一下子纸质书和各类书店就突然消失,完全替代原有的出版和书店模式还需要一段时期。那个局面的出现,以我的观察,是人类文明的承载方式和我们对它需求的转变。
那万圣书园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刘苏里:还是我一直谈的那个专业化。我们长期在专业化上下工夫。有人说,我们书店位置好是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在海淀、中关村,又在北大清华边上,这是很多外面的人看到的。实际上,整个中关村提供的生意只有百分之五都不到,海淀区提供给我们书店的生意不超过百分之十五,全北京提供的生意是百分之三十几。简单讲,我们书店的销售业绩中,北京三分之一,北京以外的国内三分之一,境外三分之一。在我们早期的时候,中关村和海淀提供的生意超过一半,但到了这里之后,这个比例急剧下降,近几年逐渐降到现在的数字。但问题是,你离开这个地方,是否还能做成现在的样子。这个你很难讲,因为你没试验过。因为这个书店很多生意是和这个地域暗含的,有关联的。所以撤出这个地方就很难讲了,尤其是来来往往北大清华的老师学生。两所学校提供的直接生意并不多,但与这两所学校来往的世界的人,提供的是暗含的生意。从这个意义上说,选址还是很重要的。
这几年确实有很多书店关门,但也冒出不少新书店。
刘苏里:我也以这个例子来堵一些人的嘴。但是仔细想,新开张的书店和关的不成比例,当然我也不确知这个比例是多少,也绝不排除开关是平衡的,甚至开比关多。但问题是,你要清楚,开的是哪些书店?新开书店的业态又是怎样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也看到,很多大超市里都在开书店,机场也在开书店,大一点的机场甚至会开很多家书店。这种业态的书店怎么计算?这种业态的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不觉得把这个事情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我刚才说的2018年的情况,特别针对的就是独立书店。我们看到的连锁书店和超级书城,还不在此例。我对独立书店是有定义的,也就是我说的“专业书店”,这类书店的核心是专业性。特色或者个性化书店,我不觉得有特别大的前景,除非你这个书店和其他生意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好书店,不是以个性来作为其存活的理由,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图书内容,书店的命运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专业地满足那帮有专业化要求的顾客。这种专业化做起来当然有难度。
近两年听到有人要开书店的声音少了,之前我每天都会听到有人说,想做个书店。但做书店,光靠热情肯定是不够的。去年,我曾提到,书店还是一个生意,这是它硬的部分,如果这个生意做不好,你有再多理想和热情都不管用。作为生意的书店,还有非常复杂的一面,尤其是成一定规模的书店。
我们不谈独立或者民营书店,今年年初新加坡的Pageone进入北京市场,这是Pageone在中国开出的第二家书店。而大名鼎鼎的诚品书店也一直有进入大陆的计划。您怎么看?
刘苏里:诚品书店不仅是在做书店,也是在玩房地产。它如果到大陆,这一做法可能会升级。今年初我就写到这一点,我当时说:“大部分人往往只了解诚品作为图书零售连锁店的一面,并不了解其背后的商业力量,或者说营利模式。实际上它的经营模式,很多年来都是跟房产生意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租一整栋楼,包装之后,进行各类零售商品的组合,而书店的生意额度和规模在全盘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书店本身更像是个招商品牌。进入大陆后,诚品原有与地产结合的模式更上层楼。据我观察,他们获得了几乎所有所在地高政府的支持。这是任何一家大陆民营图书零售商都不可能获得的待遇。”也就是说,诚品书店在台湾不具备的条件,这里都有了,比如这里的地方官员更容易谈,然后一路绿灯。
所以,您对书店的未来,还是之前那个态度“谨慎乐观”?
刘苏里:我对书店未来的谨慎乐观态度有很多年了。2006年我第一次谈这个观点是在这个行业内部会议上,他们当时对我这种态度有些质疑,在那之后我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次有机会谈这个看法。实体书消亡是大势所趋,尽管这样,书店还是能有所作为。我特别强调书店的专业化,我这个专业化并不一定是学术性的专业化,任何意义上的专业化,我都相信是能成功的。我这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了。当一个人群足够大的时候,开一个专业书店是能够存活的。比如我说过,在北京如果有人能有心开一个小说书店,然后附带一些跟小说有关的其他类别,我相信它会成功。还比如电影书店,除了书以外的其他相关电影产品以及电影活动一起配合着做,是一定能成功的。北京曾经有一家电影书店,但这个书店是一个电影机构开的,这不是我的意义上的电影书店。
那么也就是说,未来困难的就是那种大而全的连锁书店吗?比如年初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