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这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不二法门。可“降成本”做起来,远比挂在嘴上说说难得多。针对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比伦的目光盯住了“机器换人”,一个“自动化后加工设备工艺升级项目”,就为后加工环节节省了1/3的用工。
人工成本降四成,机器换出了效益
看管好眼前这台“全自动高速复卷打孔机”,确保它正常运转,是“90后”小伙辛梦波的新工作。而在此之前,他只能日复一日地在流水线上重复操作。
刘远全解释:“过去也有机器设备,但需要一段一段的操作;各道工序之间的设备互相孤立,中间都要靠人工来衔接。而如今用这种全自动生产线,原纸从这头进去,直接从那头出来的就是包装后的纸,可以直接出货了,一个过程只要1分钟。中间只需要少量工人,看一看机器,调整一下传送带上纸卷的方向,把有瑕疵的拣出来。”
比伦引进这样的生产线,用刘远全的话说,也是被“逼”出来的。“大概从2011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整个成本不断攀升,特别是用工,过去3000元、3500元的月工资还能招到人,现在基本都在4500元左右。”
面对成本压力,比伦也早早认识到了用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人工的紧迫性。可生活用纸是薄利快消的行业,经营收益大多都滚入到下一轮生产周期中去,去哪儿找那么多钱,完成初始投资?
市场上日渐盛行的融资租赁模式,给比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第三条道路”。“首期付个20%,先采购上马生产线,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担保,分期付款,三年还清。”刘远全说,通过这种模式,缓解了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
这么一换,效益就出来了。拿这种全自动复卷机生产线来说,每条采购费用230万元,比伦一共上马了4条。过去用老设备,一条线要15—18个工人,现在只要10个工人;出纸效率从原来每人每小时17公斤一下跃升到83公斤;合格率也从93%提高到了99%以上。
从2012年到2015年,比伦陆续投入4000万元,进行抽式面巾纸折叠机、高速大回旋(面巾纸)折纸机、全自动生活用纸包装机等设备的“机器换人”改造项目,实现了一次性自动喷胶、封边、修边等生产线自动化,使一线员工从372人减少到252人,与此同时产能却提升了1.5倍。综合一算,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减少了40%。
技术创新,流程挖潜也省钱
在刘远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除了公司总部广东东莞外,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还各画了一个圈,圆心分别是嘉鱼和当涂两个小县城。那是2008年以来,比伦在内地布局的两个生产基地,目前每年创造的产值约有3.8亿元。
一家广东企业为什么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建厂,又为何尽往小地方钻?刘远全说,选这两个地方,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对于纸品这样的快消品来说,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运输路程在500公里范围内,物流成本是低的。”对于比伦来说,要想开拓华中和华东的市场,必须就近生产,而嘉鱼和当涂,正好处于两个区域500公里半径的几何圆心;再加上相比武汉、合肥等中心城市,县城的用工、用地、水电等成本都更低一些。
除了外部布局外,还有一种生产流程的优化挖潜,发生在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
今年,比伦推行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工业工程分析,对每个流程、每个节点的分布、衔接重新优化,力求达到“两点之间直线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实施定制管理、“7S”管理模式,结合人体力学对员工的操作动作进行标准化,达到效益大化。
有的流程,直接通过技术创新“省略”掉了。还是在比伦的后加工车间里,以往那些生产过程中分拣出来的残次品或切割时多余出来的边角料要重新回炉打浆,必须专门有一个人,负责把里面的纸芯管掏出来,因为芯子和纸的材料不同,没法一股脑儿投进去。
2015年,公司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一种新材料纸芯管,可直接跟纸品一起打碎回炉,融为一体。光这样一个小创新,就让每台机每个班少用4名工人,一年就节省工资开支60万元。
政府援手推进转型升级
“不光是企业自己想辙,现在政府也在出手帮我们降成本。”刘远全说。
针对“机器换人”,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了不低于2亿元的普惠性专项资金,其中,对购买莞产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的,资助标准提高至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15%;对购买莞产机器人实施“机器换人”的,资助标准提高至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25%,单个项目高奖励500万元。
比伦整套设备采购金额中,符合政策的有1000多万,公司因此申请到专项补贴120万元,用于融资租赁的贴息等。刘远全认为,这种惠民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拓展了空间,节约下来的钱可以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开拓市场,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从2014年9月至今年1月,东莞已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1319个,其中,2015年度申报项目881个,投资额70.03亿元,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约46600人,以每名员工3500元月工资算,每年将为企业减少人工成本19.572亿元。
今年4月,东莞再次出台《东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及5个行动计划,其中的降成本行动计划打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
“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对企业减负的政策效应就越显现出来,像‘雪中送炭’。”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不能简单看待减负这一政策,它带来的连锁反应会让整个东莞经济受益。“减负既是实实在在减轻企业负担,更是一个信号,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地推进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