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城河南洛阳发明了造纸术。时间流逝到当今社会,虽然各种高科技的造纸术层数不穷,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广东省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的古法造纸,因其再现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纸的技艺,不但引来广东省考古界的关注和考察,而且吸引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香港亚洲电视台《星光伴我行》节目组等国际知名媒体前来报道。
四会古法造纸以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专家:保留古法造纸全国仅两地
扶利村以前属于四会市邓村镇管辖,后来,四会市将邓村镇撤销、并入贞山街道。
没到扶利村之前,记者一直有个疑惑,这个村庄并非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村,千百年来,它是怎样将古法造纸技艺保持至今的呢?等到记者来到村里后,心里的谜团才解开。
古法造纸必须多竹和多水。扶利村等村庄四周的山上,漫山遍野生长着许多翠竹,而这些竹子就是古法造纸的原料。绥江也从扶利村等村庄流过。多竹、多水的独特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造纸的好地方。
南宋年间,张、陈等姓氏的祖先从中原迁到四会邓村的扶利、官陂一带定居,他们看中了此地造纸的优势,于是开始用中原地区带来的造纸术,取当地的竹子造纸,以养家糊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古法造纸的工序繁琐,工作强度较大,挣钱又不多,扶利、官陂等村庄的村民才放弃古法造纸,纷纷外出打工。由于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一些年龄偏大的村民难以割舍古法造纸的情感,一直坚持用土作坊和古法造纸,才没有让古法造纸在四会消亡。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评审、论证专家称,目前在中国,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温州雅泽两地,仍然保留着古法造纸技艺。
制作:造一张纸需经20多道工序
古人发明了造纸技艺,可以将竹子神奇地变成纸张,这其中需要20多道工序。扶利村78岁的张熀元是四会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人,他在自家古老的造纸作坊里,给记者讲解和演示了古法造纸的20多道工序,让记者更加体会到古法造纸的艰辛。
古法造纸的原料——竹子被砍回或收购以后,首先要用锤子或斧头的钝面砸破竹节,然后放到河岸边或者水渠旁边的池里浸泡。一层竹节要撒一层生石灰,然后用石头压紧,后往池子里放满水。水和生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后,可以促进竹纤维脱离,而竹纤维才是真正的造纸原料。竹节在石灰池里浸泡3个月左右后被打捞出来,还要竖起来放在石灰池旁边暴晒10到15天,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1个月左右,除去熟石灰等杂质。
经清水浸泡、洗净的竹节被砍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后,放到石碓中反复捣砸碾碎,制成黄色丝絮一样的竹浆。打浆过后的工序是拌浆:把竹浆放到回形池里加水搅拌,然后放到浆池里。
接下来的捞纸工序是整个古法造纸中技术含量高的步骤,纸张的厚薄和质量完全靠造纸师傅捞纸时的力度和技术。捞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织的帘子,它约1.6米长、60厘米宽。
记者看到,张熀元老人将这种竹帘子放到浆池,在里面轻轻捞起,竹帘子滤掉水后,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它就是一张纸。
捞纸过后还有榨纸、松纸、晒纸、数纸和磨纸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每道工序都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录的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基本一致。四会古法造纸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担忧:家传古法造纸后继无人
张熀元9岁跟随父亲和叔父学习古法造纸,是张家古法造纸的第23代传人。他有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和小儿子懂得古法造纸这门手艺,“由于造纸太辛苦,赚钱少,我的几个孙子都不愿学,现在都在外地打工。”
家传的古法造纸后继无人,张熀元伤感得连连摇头,又无可奈何。“孙子们都长大了,我不能强迫他们学这个。”讲起四会古法造纸的未来,他显得忧心忡忡。“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我们扶利村1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但是现在只剩下10多家,懂土法造纸的人年轻的都有40多岁了。再过十几年,懂的人会更少。”
早在十几年前,四会市政府就意识到四会古法造纸这一“活化石”的价值,从2004年开始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并修建了古法造纸展览馆等设施,逐步加大了对古法造纸厂家的扶持。张熀元认为,政府好能采取发津贴的形式,吸引年轻人主动学习,四会古法造纸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早在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城河南洛阳发明了造纸术。时间流逝到当今社会,虽然各种高科技的造纸术层数不穷,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广东省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的古法造纸,因其再现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纸的技艺,不但引来广东省考古界的关注和考察,而且吸引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香港亚洲电视台《星光伴我行》节目组等国际知名媒体前来报道。
四会古法造纸以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