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自2009年来,我国造纸行业进入整合期,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兼并重组加快,随着产业整合的深入,已经完成产能布局以及扩张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议价能力,将会成为产业整合中的中坚力量。未来,造纸企业谁在环保上走得更远谁赢得市场的可能性就大。
造纸行业整合加速
我国造纸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造纸国,且总产量仍在不断扩大,行业整体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2011年,我国共有造纸企业2620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14.12亿元,同比增长21.54%;销售利润699.62亿元,同比增长17.95%;利润总额362.13亿元,同比增长6.20%。
我国造纸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造纸产业大国,远不是造纸产业强国,中国企业与世界前100名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造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涌现出9家百万吨级的纸业公司,但行业平均规模却仅有2.3万吨。据统计,2011年全国2600余家造纸企业,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仅100余家。而2008年全球造纸100家企业排名中,超过100万吨有87家,其中全球大的造纸企业浆纸产量达到1800万吨,中国2011年大的造纸企业产量也不过760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十大纸业公司大部分都实现了林浆纸一体化,而中国纸业公司仍形成自己的林纸产业,都缺乏自制商品浆,优质造纸纤维主要依赖进口,原料成本受外部影响较大,直接导致经营业绩的不稳定和利润下滑。
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快速发展,纤维原料的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今后一段时期,造纸原料短缺可能将成为一个严重的大问题。加上国内企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销售配送系统,缺乏持续稳定市场的能力,难以保证获利和规避风险。
此外,目前制约行业发展还受到地域性集中度过高造成资源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造纸机械落后困扰产品水平提高;造成严重污染有碍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中国纸业下一阶段的核心使命。从2009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节能减排方案”、《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了2012年炼铁、炼钢、造纸等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被淘汰,行业洗牌力度进一步加大。
产能过剩也使得造纸行业兼并重组的暗潮涌动。华泰股份、晨鸣纸业等企业已经涉足重组,中冶集团设立纸业集团也被认为是国企兼并国企的典型案例,此外不乏国有企业在酝酿合并民营企业,目前正在商谈中。
由于造纸产业具有资本密集型以及规模经济的特点,随着产业整合的深入,已经完成产能布局以及扩张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议价能力,将会成为产业整合中的中坚力量。
科技与环保助企业长青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造纸工业每1元产值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27元,相当于食品工业的3.48倍、纺织工业的2.6倍,与石油、化学工业的投入水平大体相当。因此,造纸行业的规模效应非常显著,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设备的先进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上。
世界先进国家造纸企业的制浆、造纸设备已向大型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高效率方向发展,造纸中广泛使用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并全面进行集成化信息技术管理。一些先进国家造纸企业还依靠科技创新,调整技术结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广泛使用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提高了技术集成化程度。特别是制浆、造纸设备,已向大型化、自动化、高效率的集成化发展。
目前,国际上的纸制品达1000多种,我国仅有600多种。世界纸产品需求已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纸制品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低档的书刊纸、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市场逐渐萎缩,高质量的胶印新闻纸、彩色书刊纸、高级文化用纸、高档生产用纸、牛皮纸和牛皮箱纸板、涂布纸等成为需求主流。
分析认为,我国纸业的发展史证明,造纸企业谁在环保上的眼光看得远谁赢得未来的可能性就大。
在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造纸行业一直强调林浆纸一体化,充分利用市场、土地、纸浆、造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良性循环经营的产业链,实现了经济生产,节能减排。此外,林浆纸一体化还有助于解决原料问题,全国已有十多家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的大中型造纸企业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将植树看作是造纸企业的第一车间。目前,国家有关部委非常重视,已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为“林纸一体化”的实施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当然,真正大规模的实施和效果的显现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就当前形式而言,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如在造纸方面,采用大型高速纸机和先进的造纸化学制品将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在制浆技术方面,采用先进的化学热磨机械浆制浆和废水封闭循环系统能够基本实现了制浆废水的零排放;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利用成熟的废水的封闭循环治理技术及高科技治污设备与环保工艺达到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作用。以此类推逐步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可能更为实用。